山海关之战的关键是啥 就是23000名清军骑兵欺负了一万李自成骑兵
发布日期:2025-09-07 14:58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冷兵器时代很多战役的关键,其实就看精锐部队的发挥,精锐骑兵的表现,尤其重要。比如大家熟悉的山海关之战,真不是几万八旗军吊打了几十万李自成部队,而是2万名八旗军骑兵,配合3000名吴三桂家丁骑兵,击败了最多两万人的李自成骑兵,李自成在骑兵数量和质量上处于劣势地位。

李自成的骑兵数量,可没有几十万人,《明季北略》的说法明显是扯淡。1640年李自成从商洛山走出,重出江湖时,手下的老兄弟只有千余人,骑兵和步兵的比例不详,但都是经历过多年血战的精锐,李自成以这些人为骨干整合了河南的各路起义军,才有了所谓的数十万大军。

但精锐还是不多,根据顾诚的核实,李自成手中最能打的部队还是“3000精兵、3万民兵”。李自成骑兵部队壮大主要是两个人的功劳,其中一个就是三边总督汪乔年,老汪和李自成有血仇,就是老汪挖了李自成家的祖坟;老汪同样也是李自成的送财童子,1642年二月底,他在襄城战役战败后送给了李自成军马2万匹(获马二万,降秦兵数万)。另一个人则是左良玉,1642年五月的朱仙镇大战,就是左良玉抢先跑路造成明军大乱。

朱仙镇大战后,李自成又得到了马骡七千。两次大战李自成得到了近三万马、骡,马匹储备已经逼近了辽东明军。经过六个月左右的训练(近代骑兵训练需要6到8个月,拿破仑的标准是七个月,但近代骑兵不需要训练骑射等功夫),到1642年年底,李自成手中的骑兵才开始发展壮大。

李自成还能投入三万匹军马,进行所谓的三堵墙战术。关于这一点,很多人有误解,他们认为李自成“临阵,列军马三万,名三堵墙”,就是投入了三万骑兵,那是不对的,明末清初骑兵的普遍编制都是一人双马,李自成的骑兵也是“一骑兵必二三马”。

李自成的核心部队是六万人左右的老营部队,骑兵部队也正好是一万人,这一万人分成“骑兵五营,(每)营精骑二千;精锐步兵14哨,每哨“精卒三千”。三堵墙战术要求骑兵能够进行复杂的战术机动,显然只能由他的核心部队实施。李自成手下也有其他的骑兵部队,比如罗汝才部、左革五营的骑兵,这些人的首领被李自成干掉,李自成不能信任他们,关键战役他可真不敢用这些骑兵。

李自成的三堵墙战术,就是用万余人的骑兵部队,配合三万人的长枪步兵,通过诈败等战术击败对手。你还别嫌少,同时期辽东的明军也只有4万匹马、骡,扣除守卫部队,辽东明军也只能出动一万多精锐骑兵。

到了李自成和孙传庭决战时,李自成的绝招就是让刘宗敏,指挥万余骑兵,隔绝了明军的粮道。李自成一路北上后,也得到了山西等地的明军效忠。但在山海关之战时,他主力还是六万人的老营,最可靠的骑兵部队也只是万余人,很难超过两万人。

李自成的主要对手吴三桂,手下有辽东明军三万人,有山海关守军一万人(山海关的总兵从来都不是吴三桂,而是高第,吴三桂是辽东总兵),山海关的民壮万余人。吴三桂手下的精锐骑兵,就是三千关宁铁骑。八旗军赶到战场的主力部队,是两万精锐骑兵。多尔衮是在4月20日得到了吴三桂的求助信,当时他的主力部队在今天辽东的葫芦岛连山区,距离战场是131公里。

八旗军在第二天到达了战场,投入作战的骑兵部队是两万人。这种一天131公里的行军速度非常惊人,在行军速度上堪称奇迹。曹老板的虎豹骑追杀刘皇叔,不过是一昼夜“行三百於里”,行军距离在124公里左右。美国的“特维斯杯”赛马耐力赛,也只是要求骑手在24小时内跑完160公里。八旗军并不是人人都是骑兵(满洲八旗是一半骑兵,一半步兵),八旗军骑兵也不是人人都能进行这么高强度的行军,所以两万精锐骑兵,很可能就是多尔衮能投入战场的主力。

吴三桂和李自成大战时,李自成凭借三倍左右的骑兵优势,一度打得吴三桂要崩盘。就在双方厮杀正酣时,八旗军精锐骑兵,用一倍的兵力优势,乘着大风,用高超的骑射技术一举突袭李自成骑兵成功,一举改变了历史……